2010年7月30日 星期五

[心靈]三十七道品講義(二)

  這一篇主要節錄幾個我覺得有意思的故事:

(一)身懷寶藏不相識:

  佛經上有一則故事這樣譬喻:一位孤苦無依的老者,一生貧困,只靠伐木來維持生活,他手中的斧頭已經跟隨他幾十年。有一天,一位從外國來的人,無意中看見老 人手持的斧頭,忽然間眼晴一亮——因為他認出這把斧頭不是普通的東西,實乃世間最貴重的寶物;可惜的是,這把斧頭卻已被老者拿去劈薪砍柴,以致磨損了一大 截。儘管如此,這位識寶的人還是告訴他說:『老伯伯,你手中的這把斧頭是否能賣給我?』這位老伯就說:『怎麼可以呢?我一生都靠這把斧頭來生活,我要伐 木、劈柴,工作以維持三餐啊!』這位大生意家又說:『那我用一百匹的錦緞和你交換,好嗎?』老伯伯聽了心裡很不舒服,以為這位年輕人和他開玩笑,索性不理 會他。 結果這位年輕的商人以為開出的價錢還不夠,就說:『老伯伯,你是不是嫌我給的大少了?那我就付給你兩百匹吧!』老人聽了很生氣地說:『我現在正忙著,你卻 在這裡糾纏,浪費我的時間,別跟我開玩笑!』老人家臉上露出不悅之色,年輕商人看他這麼不高興,以為這種價格仍然不夠,就馬上改口說:『那五百匹好嗎?』 這位老伯見他如此認真的態度,於是開始相信自己手中已磨損的斧頭,能夠換得五百匹貴重的布,他突然非常傷心難過,竟然悲傷地哭了起來……。 這位商人以為老人捨不得賣斧頭,就安慰他:『老伯,你不要再哭了,如果這樣還不夠的話,我再加到一千匹好啦!』老人嗚咽著說:『太多了,實在大多了!只是 這幾十年來,我竟然不知這寶物在我手中,還用它來伐木砍柴,使這麼寶貴的東西磨損了大半截;假使我事前知道這把斧頭是件寶物的話,一定會好好地保護,不讓 它受到絲毫的損害,那現在的價格就不只一千匹了,可能還可以換得二千匹、三千匹錦緞,甚至是無價之寶!如此,我就可以成為大富翁了。我是因為這樣而哭的, 哭我無知不識寶啊!』
  ~~節錄自<三十七道品講義p.28~30,慈濟文化1999,釋證嚴著>

   這篇故事不是要告訴我們老人有多麼貪心,而是每個人身上都具有一些很不錯的能力,但是從來未曾正視它。就像故事中的老人,直到外國的商人出現要買他手中 的斧頭,他仍覺得是一場玩笑,甚至覺得商人是為了嘲笑捉弄他而來的。等到商人一本正經地喊到很高的價錢,他才發現手中的斧頭的價值,才後悔這些年來一直把 這樣寶物拿來砍柴,將它弄鈍弄醜了。
  我們在生活中也常常像這個老人一樣,常常忽略了自己的能力 (老人的斧頭),而花了太多的時間在迷惘,或是虛耗在一些無關緊要的事物上(把寶物拿來砍柴,用牛刀殺雞),殊不知如果堅持在某一件事物上,就好比磨刀石 一般,就算沒有發現磨的是刀背,但總有一天還是會磨利的不是嗎?

(二)無相之相是實相:

  佛陀曾經舉一個例子作譬喻:
   從前有一位商人,用驢子拉了一整車的寶物,想越過山嶺到另一個城市去。山路非常險峻陡峭,一邊是斷崖,一邊是峭壁。他戰戰兢兢、小心翼翼的拉著驢車,一 步一步往上爬;一面保護驢兒,一面又要保護整車的寶物。這隻驢兒吃力地拉著大貨車走在崎嶇的山路上,不多久就已經筋疲力竭、爬不上去了,這位商人只好暫停 下來。一回頭,遠遠看見後面有兩個過路者,於是趕緊招呼他們,請他們幫忙推車以減輕負擔。
   然而,這兩個人卻先問他:「我們付出勞力為你推車,你用什麼來報答我們呢?」商人回答:「無物!」這兩個人把身上背著的包裹行囊解下來,幫忙商人推車; 終於在三個人的合作下,離開了險阻的山路,到達寬敞的平地。這兩個人又問了:「你究竟有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做為報酬的?」這位商人還是回答同樣的話:「無 物!」
  其中一人便說:「我們付出那麼多努力,又放棄自己的包袱為他們推車,怎麼可以說無物呢?」另外一個人就告訴他:「那位商人不是已經將無物給你了嗎?無物的意思,就是無相,世間一切萬物皆無相,無相之相就是實相阿!沒有給你東西,其實已經真正給你歡喜心了。」
  索取酬勞的人聽了這些話,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,因而不再要求甚麼。
  佛陀於是告訴大家:這就是明智之人--能夠體解大道,深明道理。
  ~~節錄自<三十七道品講義p.108~110,慈濟文化1999,釋證嚴著>
  
  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,不要太直著計較於「獲得甚麼」的想法上,很多事情雖然看不出來獲得甚麼,但是實際上自己可能早就獲得了很多無形的東西,只是自己沒有 發現而已。就像故事中的歡喜心,助人的快樂早就在勞動中體現了。但到底這是自己的所得還是所失呢?其實也次要端看自己的一念了。工作場上也是一樣,有時候 比別人多的任務,可以想成是麻煩事而敷衍了事;但若是轉念一想,把它想成另一個挑戰,想成是給自己的新的訓練,就真的變成推動自己的動力了。放下一些不必 要的計較,生活就可以活得很不一樣。

  其他還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,如果看了的人有興趣,不妨把這套書找來看看。

沒有留言: